小黃片秘 网站嗯嗯啊小说,蜜桃视频在线观看,激情国产av做激情国产爱,88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

來源:本站 瀏覽量: 650次

南京糖酒會 | 啤酒市場增速放緩,如何尋找下一個增長藍海?

2024-08-23

作者:編輯

1.png

近年來,與進入新一輪調整周期的白酒不同,穩居第二大酒種的啤酒,似乎呈現出“一路向好”的發展態勢。

據中國酒業協會數據,2023年,我國啤酒行業實現銷售收入1863億元,同比增長8.6%;實現利潤總額260億元,同比增長15.1%。

有不少業內人士認為,啤酒是近年來酒水板塊中表現最佳的酒類。

然而,隨著近期國內多家啤酒企業2024年半年報的揭曉,情況好像有些“事與愿違”。

有兩點值得關注:一是,多份財報揭露出一個殘酷的事實——啤酒的銷量及營收似乎漲不動了;二是,普通產品下滑明顯,中高檔產品成為營收主力。

part1.png

半年報的側影——“漲不動”

8月19日,華潤啤酒2024年中期業績顯示,2024年上半年其未經審計的綜合營業額為237.4億元,同比減少0.5%。其中,啤酒業務營業額同比下降1.4%,達225.7億元;啤酒銷量同比下降3.4%,約為634.8萬千升。

不一而足,其他啤酒企業也有著類似遭遇。

高端啤酒龍頭——百威亞太,2024年上半年營收、銷量均下滑。其首席執行官及聯席主席楊克表示:“受到中國行業表現放緩的負面影響。”

據了解,百威亞太西區(主要包含中國、印度等市場)2024年上半年的銷量、噸價也分別同比減少7.2%、0.7%。

此外,有進口食品第一股之稱的品渥食品,旗下“瓦倫丁”啤酒2024年上半年銷售額也表現不佳,約為5387.72萬元,同比下滑20.86%。

而一些啤酒企業即便實現正增長,增速或增幅也不理想。

2.jpg

燕京啤酒今年上半年啤酒產品營收總計約73.88億元,同比增長約4.63%,相較于去年同期的9.51%,增速減少了51.31%。

而重慶啤酒上半年啤酒銷量同比增長3.3%,惠泉啤酒同比增長0.24%的增速,也處于近年來的較低水平。

對于上述變化,多家企業將原因歸咎于去年同期高基數、國內消費力不足,以及局部地區遭遇強降雨天氣。

那么,拋開不可抗因素的影響,啤酒行業是否也正在“受災”,其未來增量的主要來源是什么?

part2.png

低端見頂,有效利潤依靠中高端成大勢所趨

一個不爭的事實是,近年來,國內啤酒市場的增長在放緩。

從產量來看,啤酒行業產量自2013年達到頂點以來,經過長達7年的下跌,從年產4982.79萬千升到3411.11萬千升,跌幅約為 31.54%。

盡管近3年來產量有所回升,但幅度甚小。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,2024年上半年,中國規模以上啤酒企業累計產量1908.8萬千升,同比增長僅0.1%。

在此之下,國內啤酒銷量整體也呈下滑趨勢。

2013年我國啤酒銷量為5058.2萬千升,到2023年下降至3789萬千升,跌幅約為25.09%。

值得注意的是,產、銷量下滑的同時,啤酒銷售收入及利潤卻在攀升。

尤其是2018年以來,5年間,啤酒銷售收入從1474.5億元增至1863億元,利潤總額從121.85億元增至260億元,增幅分別約為26.35%、113.38%。

3.jpg

啤酒行業為何會出現這一“背道而馳”的現象?

實際上,關于這一問題業界早就有所研判,即啤酒行業正經歷增量獲取由量至價,企業競爭從份額轉向利潤的轉變。

只是隨著啤酒行業逐步進入存量增長時代,這一轉變正不斷顯化。

一個很明顯的現象是,2017年以來,各大啤酒企業紛紛加快產品結構優化,陸續推出了中高檔產品。

如今,這些中高檔產品已逐漸成為啤酒企業的主力產品,其營收所占份額也在不斷攀升。

最新公布的財報數據,也很好地反映了這一點。

以華潤啤酒為例,2024年上半年,華潤啤酒中檔及以上啤酒銷量占比首次在上半年超過50%,高檔及以上啤酒銷量同比增長超過10%。

此外,雖然上半年華潤啤酒營業額出現下滑,但其整體啤酒平均銷售價格卻同比上升2.0%,毛利率上升0.6個百分點至45.8%。

高端化的拉動在今年上半年取得“營、利雙收”的燕京啤酒身上更為明顯。

4.jpg

2024年上半年,燕京啤酒中高檔產品與普通產品分別實現營業收入50.64億元、23.24億元,同比提升10.61%、-6.41%;分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例的68.54%、31.46%。

有證券機構曾預計,2024年啤酒噸價將保持3%-5%的增長,在此之下,啤酒均價與毛利率也將隨之提升。

不難發現,當前國內啤酒行業正處于轉型期,雖難免受到高端化受阻的陣痛,但總體來看,產業結構升級、高端化推進仍是大勢所趨,并成為啤酒企業尋求新增量的關鍵所在。

2024旺季已過,啤酒行業表現雖低于預期,但其今年的成績仍未蓋棺定論,對于中國啤酒下半年的發展,酒食新消費將持續關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