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京糖酒會 | 中藥茶飲是風口已過,還是轉型新起點?
2024-09-20
作者:編輯今年夏天,中藥茶飲爆火,隨著健康意識的高漲,年輕一代開始熱衷于將傳統的養生方式與現代生活進行結合,養生經濟蓬勃發展,藏在藥材鋪的中藥材開始走入年輕人的視野。截至目前,抖音平臺“中藥奶茶”話題播放量已達5億次。
在此熱潮下,各品牌紛紛入局。目前,全國已有超30個主打中藥或草本養生的茶飲品牌。如陸藜·開了個方子、青楠五味茶、椿風、知嘛健康、百草間、一方四季等,這些品牌大部分茶飲的價格在20元上下。
然而,夏天剛剛過去,爆火的中藥茶飲店卻已經開始大量閉店,有連鎖品牌開了200+店,如今卻只剩不到100家。也有投資者投入二十萬開店,不到三個月就已經倒閉。
從夏日頂流到紛紛閉店,中藥茶飲的生命力為何如此短暫?
圖源:unsplash
如今,很多年輕人工作壓力比較大,飲食作息不規律,經常處于亞健康狀態,中醫在養生防病方面很有優勢。但對于中藥茶飲,有醫生表示:“噱頭大于口味和實際的藥補作用。”
年輕人對養生的重視,是推動中藥茶飲興起的重要因素。《Z世代營養消費趨勢報告》顯示,年輕人正成為養生消費的主力軍,18歲至35歲的年輕消費人群占健康養生消費人群的83.7%。
奶茶飲料融入中藥材后擁有了“養生”概念,年輕人在選擇時的罪惡感或許便少了一點。
中醫自古以來便有藥食同源的理念,強調“藥從食來、食具藥功、藥具食性”。具體而言,便是指許多食物即藥物,它們之間并無絕對的分界線,既可作為食品也可以作為中藥銷售。
《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》規定,中藥入飲必須使用《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》中明確界定的“藥食同源”成分,即只能選擇“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”的原料,因此,中藥茶飲中的藥材和藥方都是“超市里就能買到的藥材,比如枸杞、紅棗、薏米,大家一看就知道有這個效果”。如此一來,產品的功效宣傳既不用直接點明,也不會違規。
但目前為止,藥食同源目錄共有中藥材106種,據從業者表示,在這里面真正適合做飲品的大概也就20種,大多數中藥口感酸澀、氣味不好聞,并不適合用來做茶飲。而且合理的藥材搭配才能達到養生的效果,其中劑量、藥性、配比和禁忌是重要因素。
許多商家并不具備醫藥知識,也沒有醫藥專家坐診指導用藥。中藥茶飲店在宣傳時會刻意避免強調其功效,“你只能說這里面的原材料,哪味中藥有什么功效,但是你不能直接寫用這味藥調配的奶茶有什么功效”。
如此,中藥茶飲的功效和口感實在難以兩全。數據顯示,在中國消費者購買中藥茶飲的關注因素調研中,居于前三的分別為原料品質(53.93%)、保健功效(51.87%)和味道(44.76%)。
口感不好,功效不明,這便導致復購率低下,有從業者表示:“中藥奶茶的復購率特別低”,只有開業前兩周每天能賣出兩百多杯,后續銷量便急劇下滑,“一天只能賣出一二十杯,收入一兩百元”。
同時,用種類有限的藥材做出的中藥茶飲品類也有限,這便造成市面上中藥茶飲同質化嚴重,一提起中藥奶茶,幾乎家家菜單上都必備熬夜水、元氣茶等,尤其是人參、阿膠、枸杞、茯苓、烏梅、桂圓等,更是各家常見原料。
而與普通茶飲相比,中藥茶飲店動輒二三十甚至三四十的單品價格,也讓消費者望而卻步。
相關行業人士表示,當前中藥茶飲供大于求,把產品做日常、做好喝是關鍵,或者嘗試做出差異化、豐富門店業務組合。若僅聚焦養生茶飲,那么喜茶、霸王茶姬等也可輕易推出類似產品。
在“中藥茶飲行業消費行為調研”中,盡管有75.47%的消費者表示愿意購買中藥茶飲,但也有過半的消費者對中藥茶飲的真實功效存疑,其中不乏47.94%的消費者認為“是藥三分毒”,難以判斷長期服用的危害。
當消費者聽到“中藥茶飲”時,首先注意到的便是“中藥”,不管是“中藥”還是“西藥”,都擺脫不了是藥三分毒的心智認知,這便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產品復購頻率的提升,也局限了這個品類的持續增長能力。
從當前的市場來看,中藥茶飲還是小眾需求,它的誕生時間太短,文化底蘊不足,消費者消費習慣不穩定,這便需要更多品牌一起進一步教育市場。
中藥茶飲未來走向何方,我們拭目以待。
(本文由酒食新消費綜合整理,部分信息來源自網絡)